随着现代军事侦查技术的不断发展,士兵在战场上的生存能力和作战隐蔽性受到极大考验。迷彩服作为单兵作战的重要装备之一,可以隐藏士兵的身体轮廓,使其更有效地融入背景环境,并保护其免受探测设备的攻击,从而提高士兵的作战能力。
可见光伪装方法
可见光伪装主要模拟背景环境的反射光谱,减小目标与背景的反射光谱差异,从而降低目标的可探测性。目前,可见光伪装主要依赖于伪装涂料。所谓伪装,就是利用军事上可能会使人产生的色彩错觉。伪装图案能使士兵与背景环境融合,提高士兵的作战能力和运动隐蔽性。
迷彩主要可以分成 3 种:保护迷彩、变形迷彩和仿造迷彩。保护迷彩只有单一色调,如绿色,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但是伪装效果差;变形迷彩由多种形状不规则、大小不一的斑点组成,主要用于活动目标;仿造迷彩是模仿自然背景图案和颜色的迷彩,多用于固定目标。
保护迷彩和变形迷彩属于比较普通的迷彩。随着侦查设备的不断发展,设备的分辨率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普通的迷彩已经不能满足要求,所以数码迷彩应运而生。在某种意义上数码迷彩也属于仿造迷彩。所谓数码迷彩就是由一个个称之为“像素”的小方格构成的迷彩图案。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就对数码迷彩进行了研究,但研究效果不理想。到90年代,数码迷彩技术快速发展,尤其是加拿大研制出的数码迷彩林地伪装服,具有良好的可见光伪装性能。数码迷彩通过色块的多种组合,使得不同颜色间的边缘模糊和破碎,且颜色对比度很弱。相比之下,普通迷彩斑点之间的界线分明,边缘平滑,色块颜色对比程度高。因此,数码迷彩更加容易使士兵与背景环境相融合,并且方便对图案的尺寸大小进行精确控制,不易重复,减少了人工设计时的主观性影响。
近红外伪装方法
实施近红外伪装多是对目标的红外辐射特性进行改进使其难以被发现。由于红外线没有颜色之分,目标被侦查到多是因为其亮度与背景不同。在近红外波段,由于红外侦查主要根据反射光谱,所以要使目标的近红外反射光谱与背景相似。
对于单兵伪装服而言,实现近红外伪装一般采用低发射率的近红外伪装涂料或染料。早在20世纪70年代国外就开始研究近红外涂料。美国最早研究出一种四色迷彩涂料,可以同时防可见光、近红外光和紫外光,以黄褐色、褐色为主,暗绿色和黑色为辅。在国内,王顺奎等发明了一种新型多谱段伪装涂料,能同时防可见光、近红外和热红外探测,性能优异。郭利等以聚氨酯为基体,研制了一种与植物反射光谱相似的近红外伪装涂层,有效提高了近红外伪装性能。
红外涂层的方法工艺简单、效率高,但是涂层会导致伪装服的透气性下降、服用性能差、耐水洗性差等问题,所以红外伪装染料又成为了研究新方向。原CIBA(汽巴)和BASF(巴斯夫)公司研制出适用于纤维素纤维织物的还原染料(CI还原黑27、CI还原棕1等),这些染料发射率低,具有良好的近红外伪装效果,在可见光波段也有很好的防护效果。徐园园研究了还原染料对织物近红外伪装性能的影响,发现灰黑染料能有效调节织物在可见光波段的反射率,炭黑则能调节近红外波段的反射率。
热红外伪装方法
在热红外波段,红外侦察主要基于目标发射的红外特征信号。通常用于织物的低发射率涂层,通常使用金属颜料,特别是片状金属颜料,如铝粉和铜粉。金属颜料对红外波段的红外辐射具有很强的反射和发射能力,因此金属颜料的热红外伪装效果很好。徐功荣等人以林地和沙漠为背景,利用片状铜粉研制出一种低发射率的热红外隐身涂层,具有良好的热红外伪装性能和可见光伪装效果。何亮等人用片状铝粉制备了一种热红外伪装涂料,可以满足热红外伪装的要求。但金属颜料也存在一些缺陷,由于着色能力强,对雷达和可见光的反射能力强,不利于迷彩服的综合伪装性能。
此外,半导体材料的伪装性能进行良好,但是企业成本高,制备工艺过程复杂,目前还不能得到满足批量化生产的需求;另有研究结果表明,用磁控溅射的方法可以制备薄膜材料发展具有一个很大的应用比较优势,薄膜发射率低,厚度薄且质量轻,方便士兵穿着,但同样也是存在管理成本高等教育问题。